多年的法制教育和宣传,使依法治国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人们对诉讼的恐惧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诚信和道德规范受到约束; 缺乏司法制度和漏洞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2 21:14 热度:
多年的法制教育和宣传,使依法治国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人们对诉讼的恐惧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诚信和道德规范受到约束; 缺乏司法制度和漏洞使得恶意诉讼逐渐增多,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法治论文。
新修改的民诉法对恶意诉讼进行了规制,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文章就是通过对恶意民事诉讼概念的阐述及其法律规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新民诉法对恶意诉讼的现状,以期对恶意诉讼有所遏制,维护司法正义。
一、恶意民事诉讼的概念
恶意诉讼是指行为人出于非法动机,通过合法形式提起诉讼,给对方当事人、他人或者国家、集体造成某种损害后果的侵权行为。
二、恶意民事诉讼的分类
根据民事恶意诉讼行为人的行为方式划分,恶意诉讼可以划分为没有诉权的恶意诉讼和有诉权的恶意诉讼。没有诉权的民事恶意诉讼是指无诉权而提起民事诉讼企图追究对方民事责任的行为。它的类型包括:第一,虚构法律关系型有虚构买卖关系;将赌债恶意虚构更改为借贷法律关系,通过生效法律文书将非法之债合法化。第二,虚构事实型有虚构债权债务,在离婚纠纷中转移财产或者损害婚姻另一方利益;虚构不存在的款项,通过法院裁决虚设担保权或者优先权对抗案外人。
有诉权的民事恶意诉讼是指有一个正当的诉权,但是起诉后为追求正当诉权以外的非法目的的不当诉讼行为。它的类型包括:第一,伪造材料型有冒名顶替,伪造授权委托书;伪造被告信息,提供虚假送达地址。第二,隐瞒案件信息型有隐瞒前案判决,处分财产侵害第三人利益或者达到非法目的;隐瞒标的物信息,转移财产;第三,制造障碍型。
三、我国涉及恶意诉讼的民事法律适用
(一)我国现行实体法对恶意诉讼的惩戒
我国现行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民、法人主观上具有侵害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了他人财产人身的行为,造成了一定财产上、人身上的损害,且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这样我们才可以对民事恶意诉讼行为进行侵权惩戒提供充足的依据。
(二)我国现行程序立法对恶意诉讼的惩戒
我国新民诉法及其很多相关的司法解释中都有许多规定对恶意诉讼人有一定的惩戒作用。例如我国新民诉法规定,案件从立案后到案件终止之前,如果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以及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等恶意诉讼行为的,可以对其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拘留等。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应将相关材料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新民诉法还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规定:由于当事人不正当的诉讼行为所支出的费用,由该当事人负担。
四、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
(一)对原告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
我国现行的司法实践中,有对于律师费转付制度未有原则性的规定,因律师费相较于普通的司法费用较高,一般情况下当事人有请求的,法院不予支持,都是由委托人自己支付的,对恶意诉讼的原告,将会大大增加恶意诉讼的司法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当事人诚信诉讼。
(二)对原被告串通损害案外人的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
新民诉法规定案外人的救济方式,第三人不能归责于自身的是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已生效的裁判、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存在错误并且损害了其民事权利,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人民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可以在法定的时间内起诉要求该法院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法院可以驳回其诉讼请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一款规定:“案外人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且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的,可以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或者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利益被损害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对于这类案件应该赋予案外人提出再审的权利,以使得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因串通恶意诉讼而受到的损害得以救济。但再审的条件非常严格,启动也非常困难,这就给案外人的权利救济上造成了困难,更多情况下,案外人借助申诉这个救济渠道,由有关机关主动启动再审程序,
(三)恶意诉讼中对法官的法律规制
在诉讼程序中,当法庭查明原告具有提起恶意诉讼的主观故意时,被告可申请法庭径行驳回原告的起诉,以减少讼累。对于用人单位故意拖延时间的工伤诉讼、恶意阻碍媒体监督的名誉权诉讼,可以扩张法官的程序性自由裁量权,对此予以借鉴。
五、我国对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的几点不足
第一,我国民诉法第106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予以训诫、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处罚力度非常小,执行力度不够大,所以没有足够的威慑力,从而恶意诉讼的案件数量没有下降,效果也并不怎么理想。
第二,确定恶意诉讼的在法律上的属性,即属于侵权行为,在被告遭到恶意诉讼的情形时,赋予被告追究恶意诉讼启动者的侵权责任的权利,这样不仅使得恶意诉讼的启动者在提起诉讼时有所顾忌,也确保被告遭到侵权时可以得到救济。
第三,新民诉法规定只要有证据证明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有错误就可以提起再审,更应明确对错误本身的规定,可以在制定司法解释时加以明确,使得案外人在救济的时候可以明确知晓,同时避免了案外人滥用权力影响判决的稳定性,侵害了原被告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四,尽管刑法对恶意诉讼下猛药、出重拳,大幅提升了恶意诉讼者的道德、经济和法律成本,彰显了立法者对恶意诉讼的零容忍态度,但是识别恶意诉讼的标准和细则并不明确,立法者应对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建章立制,以真正实现立法目的。
第五,我国刑法条文中没有一个罪名与恶意诉讼直接相对应,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从而使一些当事人为谋取不法利益或者不正当的目的,在诉讼中采取了多种侵害了他人人身和财产的权利、以及国家、集体的财产的权利,当事人肆无忌惮的进行恶意诉讼,严重的妨碍司法公正,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刑法就有必要对此情形加以规范。对于在诉讼中伪造证据,诈骗财物的案件,构成刑事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结语
诉讼是法制社会保护每个公民的一项特别的程序制度,是人们维护合法权益和解决争议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然而近年来,一部分人将诉讼作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损害他人利益的一种手段,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这不仅严重损害了特定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浪费了司法资源、破坏了司法公正、扰乱了诉讼秩序。而且也对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和诉讼价值构成了冲击与损害。本文通过对恶意诉讼研究给出几点建议,希望对这个问题对立法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董绍君.浅论恶意诉讼[J].政府法制,2006(10).
[2] 邱天.民事恶意诉讼及其法律规制探究[J].中州学刊, 2010(04).
[3] 王佩.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J].大众商务,2010(10).
阅读期刊:
《法治人生》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法制类新闻月刊。本期刊是与贯彻中央对新疆工作的有关精神、向新疆各族人民进行普法教育和宣传、为新疆反对分裂斗争和维护新疆稳定服务为办刊宗旨。
分析了南宁局集团公司物资供应段的物资采购订单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风险,针对企业管理制度漏洞、干部职工法律意识薄弱及...
蒲佳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根据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复兴古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势在...
高聪 摘要:鉴于从业禁止对行政相对人劳动权等重要权利的深刻影响,限制行政相对人在一定期限内从事某种职业或者采取...
反应堆工程试验是一项复杂的知识密集型系统工程,具有涵盖学科专业类别多,设计试验类型广,模型、数据处理量大等特点...
无过当的防卫也是刑法中特殊预防的一种命名,与一般防卫不同,特殊防卫是当事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的行为不负刑...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美德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