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3 21:01 热度:
文章摘要: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建筑历史和当代的现象进行了剖析,通过反思和批判性的研究唤起人们对建筑走向何方的思考。
.
关键词:建筑,伦理,建筑历史
建筑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综合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受到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环境、艺术、道德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并且对社会和人类发展有着道义上的责任。我们从伦理学角度研究和阐述建筑发展的历史,目的是为了寻找一种使人类长久幸福生存的智慧的营建方式,[1]让学生也能通过哲学的方法评判历史、构想未来美好的家园。
1.建筑伦理的基本概念:
所谓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准则,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起源、发展、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义务的学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关于伦理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而后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其建立成了一门学科。一直以来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大学者们都十分热忠于关注和研究伦理学问题,它也就自然成为了涉猎广泛的学问。而传统伦理学研究几乎都是理论层面上的研究,直至20世纪60年代以来才逐渐将理论伦理学的观点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出现了沟通理论伦理学与人类现实生活的彩虹桥。建筑伦理学是建筑学与伦理学的有机结合,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是在研究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当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而伦理学从属人文科学,主要关注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建筑伦理学。建筑伦理学揭示的是人们在建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待社会、人类、自然环境的一种观点和态度。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卡斯腾•哈里斯认为建筑伦理学“对我们时代而言是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以及对建筑的“精神气质”问题的探讨[2]。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建筑伦理不单包含了社会性、自然性、更体现出了时代感、地域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会产生各自社会的伦理特征和建筑特色,因而两者自然会产生融合性和可渗透性。
2.建筑伦理的多元性:
建筑伦理学是多元的伦理学,它包含了文化伦理、艺术伦理、环境伦理、职业伦理、实践伦理等等多个学科的诸多内容,是极其复杂、丰富的交叉性学科。
早期的建筑主要是受自然条件、传统民族特性等文化的制约,而后的社会发展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入侵,殖民文化处于了优势地位,建筑也明显地体现出殖民建筑的特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实用主义、功能主义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消费文化在建筑领域得以充分的体现。起初,人们在建筑中读到的是千篇一律的实用价值、世界一体化的建筑外型,而后便开始追求流行,几个流行的符号开始被大量的复制。建筑师们虽然整理符号、处理建筑形式的能力不断提高,但却找不到意义去填充它,故建筑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内部与外部分离、结构与表皮分离、功能与形式分离、美学与价值分离[3],许许多多不和谐的因素充斥着建筑的本体与形式,这样的建筑文化自然需要蜕变,需要更积极多样性的、鲜活的、能保护地球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所代替,即被生态文化所替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建筑伦理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伦理。
而从地球环境生存的角度来认识建筑,建筑这一人工环境的营建本身就是对地球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掠夺,婉转地说建筑环境的形成也是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为了使人为的破坏尽量减少,可持续建筑是我们目前追求的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是我们建筑活动中的基本原则。我们遵循这一原则也就是在遵循环境伦理。
建筑伦理又是一种艺术伦理,是人类美的价值观的体现。建筑的艺术价值是指建筑艺术作品所代表的艺术个性、风格,以及具有的价值属性,如:功利价值、认识价值、宗教价值、道德价值、历史价值、政治价值等。建筑艺术价值的判定不但与人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宗教信仰、道德价值趋向、社会地位有密切的关系还与人们各自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及单体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
建筑伦理是一种“实践伦理”,这是源于纷繁复杂的建筑活动中涌现出的大量伦理问题。不同的社会条件,具有各自不同的社会实践性。新的社会条件促生心得新的建筑实践,新的实践滋生新的伦理问题。同样,建筑伦理也是一种关于建筑界职业道德的学说,他探讨的是从事建筑活动的人们的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建筑师的实践中,如何面对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自身利益与业主及建筑使用者利益的问题,建筑师的伦理态度决定了建筑的伦理态度。因此我们说,建筑伦理既是一种实践伦理又是一种职业伦理。
3.建筑发展与伦理演变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在人类历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与伦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着。据考古学者研究,原始人虽然没有自己的伦理学,但并不乏自己的伦理体系。原始人朦胧的精神空间意识导致了神话空间的产生,深化空间中每个位置与方向都具有特殊的情感趋向。当一个特殊区域被从整体空间划分出来,用作祭祀的场所时,神圣与世俗的情感区别被体现在空间的划分与位置上[4],空间的伦理划分随之产生了。法国布列塔尼的原始整石柱,西德汉诺威石台,英国索尔兹伯里的巨石环,都体现出原始的神话和宗教伦理特征。此后,歌颂、赞美、祭祀神灵,就成了西欧人直到中世纪都乐而不怠的、最重大的活动,由此而引发、并扩展的建筑活动蓬勃兴起。古王国时期气势磅礴的金字塔,反映着古埃及人的艺术构思和原始的拜物教,他们将皇帝视为自然神,通过审美意识的创造,将高山、大漠、长河的形象赋予皇帝的纪念碑——金字塔上。卡纳克和克鲁索阿蒙神庙富丽堂皇的大门及幽暗威压的内部空间的处理则反映出皇帝崇拜由氏族社会的原始拜物教转向奴隶社会的宗教伦理。山是人神交往的天梯,于是古人建造了山的住宅——山岳台,作为人们祭祀天体、观测星象的宗教场所。古希腊最经典的圣地建筑群雅典卫城,则更清楚明确的体现出那一时期人们敬某一畏神灵的伦理学向敬畏诸神的伦理学的转化。在漫长的伦理转折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发现人的地位的变化。古罗马巨大的帝国广场群中早期的罗曼努姆广场中主题建筑维纳斯庙到晚期最大的图拉真广场中的主题建筑图拉真本人的庙宇的演变,不难看出社会已由神的崇拜向人的崇拜转化。但这种转化也是相当复杂与曲折的,人的地位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面对上帝,人却是犯有原罪的被创造者,需要上帝来拯救自己的灵魂和肉体。西欧社会在敬畏上帝的伦理学中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其中罗马风、哥特式建筑就是这种粗野、压抑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肃杀、清冷、孤寂的宗教色彩明显地显现出当时社会对现世生活的否定。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犹如春雷咋响,唤醒了人们对人类自身的反思,新的人文主义终于重新认识了它的价值。但丁、薄加丘等运动的先驱开始了对人性的赞美、对世俗伦理的肯定。建筑巨匠坎皮奥、伯鲁乃列斯基以他们的勇气和才智创造了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开始的杰作——佛罗伦萨主教堂,伯拉孟特、帕拉第奥、阿尔伯蒂等也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坦比哀多、圆厅别墅、《论建筑》等。伦理学开始从敬畏上帝过度到尊重人类,建筑亦开始从神圣走向世俗。然而十六世纪中叶,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开始了新一轮的反复,进入了天主教反改革运动的时期,圣彼得大教堂百年建造过程就反映了这一时期不同伦理、价值观的对立与冲突。而后矛盾、复杂的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主义建筑更渗透着两种伦理的对立与斗争。一面是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唯理主义,另一面是封建势力强大的宗教伦理,两种潮流斗争着,并存着,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这时的宗教信仰与伦理道德要恢复到中世纪时的状态已经不可能了,连教士和教皇本人也被世俗的世界观、和文化给浸透了。他们决不像耶稣基督所教导的那样“安于贫穷”,以求得灵魂的解脱。他们是人间荣华富贵最贪婪的追求者[5]。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有的这些建筑便都成为了现代主义拥护者攻击的对象,新的伦理,新的观念将造就新的建筑美学。
4.建筑伦理的丢失与回归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的伦理价值面临了一场新的变革,建筑也成为了挑战旧伦理的先锋。人们通过建筑表达自己对伦理的态度,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巴洛克被视为虚假、烦琐、与堕落的代名词的时候,新的价值取向自然会取而代之。新艺术运动的先锋阿道夫•路斯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甚至认为“装饰是罪恶”。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东西都具有自身的一种形状,并进一步强调“那里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6]。20世纪初以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等为代表的现代建筑大师更明确表示了他们的态度,即:遵循功能主义原则、理性主义原则、程序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萨夫伊别墅、包豪斯校舍也成为了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标本,遍布世界各地长达近半个世纪。建筑没有了个性和特色,街道和社区仅以数码进行区分,历史与地域的差别也在以人为最高目的和绝对中心的伦理学中逐渐被忽略。但人们生存在有着阶级、种族、性、宗教、气候和地理差异的社会中,那种与场地、场所、气候以及历史等无关的建筑使人产生了对地域、历史、未来的迷茫。人们开始指责现代主义建筑是理性主义的简单化和结构主义的一致性的产物,是道德上的失败。伊哥住宅区的轰然倒塌成为现代主义完结最明显的标志。
后现代主义建筑源于对现代主义的人文的批判,或是为服务于建筑伦理功能的复苏而产生的。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是最早对现代建筑公开宣战的建筑理论著作。它批判了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吸取经验,并提出了“Lessisbore”的原则来反驳密斯的“Lessismore”的观点。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中注重于揭示技术决定论对城市历史的破坏作用,提出了城市中的建筑需要融入历史、城市形态和城市记忆来诠释。后现代重新确立了历史、传统、地域价值,承认建筑形式有其建筑技术与功能逻辑之外独立存在的联想及象征的含义,恢复了装饰在建筑中的历史地位,树立了多元化的价值观。人们又开始以尚未健全的新的伦理观审视建筑。建筑进入了种种思潮和流派迅速涌现的极其多元的世态,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结构主义、新现代、高技派、新简约等令人应接不暇。以人为最高目的和绝对中心伦理学使人从敬畏上帝的伦理学中解放出来,进入空前自由的境遇。于是后现代建筑开始偏离它起初的伟大中指,过分热衷于制造重大的美学事件。格雷夫斯的波特兰市政厅这个巨大的方盒子除了让人们感觉到设计者抽象派拼贴画般的渴望,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什么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呢?解构主义代表作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那充满动感的现代巴洛克外型使人们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确切的反映出西方日益深化的认识伦理的危机。
20世纪末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向周边日益扩张,摩天楼高耸入云,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战争威胁等使人们切身感受到了潜在危机的来临。重新唤起人们对生命和万物的敬畏,更新的社会伦理在这种敬畏中逐渐形成,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新的更科学的社会秩序、世界框架结构体系和宗教信仰给予新的社会伦理更加巨大而深厚的发展空间。社会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生态学家、建筑师、规划师等都开始为人类唯一的家园设想了许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模式,绿色家园、生态建筑将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主流。‘机械时代’必须消逝。最终要代之以‘科学的时代’。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7]
注释:
[1]陈哲,建筑伦理学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P58
[2]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学功能,申嘉、陈朝晖译,华夏出版社,2001,4P27
[3]王又佳,我国当前的建筑语境中的流行现象,《建筑学报》2005,1P43
[4]陈哲,建筑伦理学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P29
[5]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P179
[6]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P42
[7]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夫译,华夏出版社,1989,1
参考文献:
1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学功能,申嘉、陈朝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2陈哲,建筑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
3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
王小波作品中的语言和人物都是流利,简洁,冷静,易懂,富有表现力的现代词汇。一方面,他们充满了诗意的节奏和敏捷,...
西方新文化史的产生是在传统史学的土壤上滋养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新文化史学的产生受到三大方法和理论的影响得以...
互联网拉近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要求,跨文化新闻传播得到落实加强各国人民的交...
法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文化保护政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法国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体公民的积极性,鼓励公民参与文化保...
王鹏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追求美学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园林受山水诗、画影响,构图布局讲究诗情画意,而江南私...
《孽海花》的主角金文清是早期的传统和迂腐。 他离开这个国家后,开始思考自己,在他人的影响下,他的思想逐渐得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