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辉煌灿烂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1 热度:
摘要:在我们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和辉煌灿烂建筑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和现状,着重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优秀文化、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
关键词:建筑文化;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
建筑的民族传统性,是建筑反映出的文化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属性,也是建筑创作的重要内容。梁思成先生曾说:“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各自创造了极不相同的形式和风格……在交流和发展中,每个民族都按照自己的需要吸收外来的东西,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在缓慢的,但是不断地改变和发展着,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征”。建筑的民族传统性一直是一个建筑创作中多年研究讨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日趋严重的全球一体化现象消耗和磨蚀多样性文化资源的当代,讨论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文化的涵义
什么是“文化”?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词典里解释:“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人类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改变。笔者认为,文化应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从结构层次来分析,文化又可分为表、里、深三个层次。表层为物,为明示层次,是一种具象的表现。里层是心物的结合,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层。深层即心,属于精神文化的内核,它直接指导里层,间接影响和制约着表层。建筑文化也正遵循着这个规律。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成为人类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已为社会确认。作为大文化圈中的一元,建筑文化可以理解为文化在建筑方面的反映和体现,也可以解释为是以建筑或其他相关物化去体现和涵盖的文化。也就是说,所谓建筑文化,就是人们的观念形态在建筑上的反映或体现。
二、对当代我国建筑文化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道路延长宽阔,促进了楼群诞生与楼房长高。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老百姓享受了国家建设的好处,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文化缺失是中国当下城市建筑存在的突出现象。它可从民族、地域、历史、景观、社区等几个方面见出。
1、 民族文化精神的缺失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再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却丧失了。
2、地域文化特征的缺失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每个地区又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传统。地域文化常常反映一个城市最真实的面貌。中国传统的城市建筑大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古代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建设,就是在充分考虑吴越文化特色和江南秀山美水的地域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在今天,世界经济正逐渐走向全球一体化,而且一体化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建筑文化的发展也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了全球化趋同的潮流。在文化趋同的大潮流下,“国际性”建筑文化对地域性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得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建设却日见稀少。取而代之的却是不顾本城市的特点,相互抄袭攀比,大高楼、大广场、大草地的盲目建设。
3、历史文脉的切断和历史内涵的缺失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都毫不顾及这个城市与历史的联系,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常常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的切断,意味着这个城市历史内涵的消失。这与欧洲的许多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对历史文脉延续,形成鲜明的对照。
4、景观文化内涵的缺失
“景观”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标记所在。景观主要设计对象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广场、公园、步行街、居住区环境、城市街头绿地以及城市滨湖滨河地带等。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讲究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山水胜景与历史文化的统一、居住环境的选择与审美诗意空间营造的统一,城市的主体建筑常常包围在山水、庙堂、田园、乡村、湖泊之间,所以具有非常丰富的景观文化内涵。而这一特色,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却日见消失。许多城市建设,并没有建造出新的城市景观,而由于设计者不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又使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景观特色。比如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有一种强烈的形式美,其“门”的造型也新颖别致,雕塑感极强。但它所处的地段必须有适合它存在的条件——城市的轴线交界处、处于足够大的广场和空间之中。而位于北京CBD区东二环南路路东的CCTV大楼,显然是不符合这一要求的,那里没有任何轴线的组织性,高楼林立栉比,空旷场地甚少,突然出现这么一个超体量的“雕塑”,既缺少根据,又与周围的景观极不协调,其“门”的立意是缺乏说服力的。
三、当代我国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新材料,新技术对建筑的影响,现代建筑正逐步走向国际化。目前国内某些地区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为此,我们必须从当今的需要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中国优秀的建筑文化传统,以获取营养,得到启示,进而创造能满足我国当代人、社会、环境和时代所需要的现代中国建筑文化。
1、立足当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建筑形式。而对我国民族建筑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并不意味着对一些外在形式的承袭,而是某种内在精神的重新表现。
首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功能。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必须首先完成建筑的文化观念、哲学意识、历史意识、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只有在现代与传统、民族与世界的相互联系的文化背景下去审视传统建筑,才能真正地完成这一继承和创新的任务。不能只把建筑艺术作品当作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品,更不应当只抓其眼前的物质功能。在建筑艺术上搬用某些古建筑构件和某些习惯作法绝非民族化的出路,而应当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挖掘出传统建筑艺术的时间和空间内涵,从建筑形体塑造,到聚居需求、区域文化、技术经济、环境和生态等原点出发,找到建筑创作的原点。
其次,摈弃崇洋陋习,有效地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每个地区又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传统,如岭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等。面对“国际性”建筑文化的强烈冲击,“地域性”建筑文化应以发展求保护,发挥自身在空间、材料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吸收“国际性”建筑文化的在技术、形式等方面的优秀内容,改进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文化,进而创造适合我国发展的新型地域建筑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在发展中求得生存,我们的建筑才能够流于千秋、传之后世。
2、以创新的精神促进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1)重视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促进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可持续就像历史发展的“生态基因链条”一样,在不停的组合过程中不断的演变和进化;文化的创新是杂交的产物但不是克隆的产物;仍然存在没有受到过外来文化影响的文化是极不可信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对待外来文化,应立足于本国文化,对其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己知彼方能融会贯通。设计中应遵循建筑创作的基本准则,要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
(2)适度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近代科学技术创造了一系列新型的建筑材料,各种先进的建筑设备,科学的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适度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综合技术,是传统知识、技术和现代复杂的技术革新的统一体。目前适度技术的选择通常为:采用被动式节能措施,如取暖技术、风塔效应等。结合符合我国地方条件的现代技术与材料,如利用太阳能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及利用水资源、地热资源等,尽量采用当地及自然材料,对传统建筑空间布局的借鉴与改良,强调继承和发扬地方风格,考虑到与周围环境、景观融为一体,成为综合整体的生态系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必然会希望建筑的物质属性更符合其基本需要,更富有人情味,更有文化气息。如果建筑师们认真研究分析人们的新需求,适度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一定能设计出更具有时代精神,更为人们欣赏和接纳的现代化建筑。
总之,我们期许当前和未来的建筑文化发展模式应该是:具有本土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的全新建筑模式,即发掘和改良国内优秀的传统的地方建筑文化形态和生态技术手法,在批判的继承当中,应结合其它有活力和适应性强的多种优秀建筑文化思想和适宜技术,使其产生新的火花和活力,并应基于本国情况适当结合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逐渐创造出本地区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具有可持续性的现代整合型本土建筑。
五、结语
中国建筑必须在继承中创新,向现代化形式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既不是“传统”的现代翻版,也不是割断历史的横向移植,而是要站在现代社会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传统,使传统建筑中富有生命力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光大。同时,它还要借鉴域外建筑的成功经验,从而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联系中寻找出一条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凝动的音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冯炜,李开然.现代景观设计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张永和.第三种态度[J].建筑师,2004(2)
[4]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建华.城市特色与建筑创新[J].山西建筑,2003,29(10)
[6]王俊.信息时代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初探[J].四川建筑,2002(2)
[7]周浩明等.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8]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王小波作品中的语言和人物都是流利,简洁,冷静,易懂,富有表现力的现代词汇。一方面,他们充满了诗意的节奏和敏捷,...
西方新文化史的产生是在传统史学的土壤上滋养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新文化史学的产生受到三大方法和理论的影响得以...
互联网拉近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要求,跨文化新闻传播得到落实加强各国人民的交...
法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文化保护政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法国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体公民的积极性,鼓励公民参与文化保...
王鹏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追求美学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园林受山水诗、画影响,构图布局讲究诗情画意,而江南私...
《孽海花》的主角金文清是早期的传统和迂腐。 他离开这个国家后,开始思考自己,在他人的影响下,他的思想逐渐得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