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伸张公众权力的空间。权力形式是影响城市空间的“结构性元素”,权力造就了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公众权利忽视现象一直存在。这可能出于该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1 热度: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伸张公众权力的空间。权力形式是影响城市空间的“结构性元素”,权力造就了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公众权利忽视现象一直存在。这可能出于该空间所有人的需求与品味,也可能出于设计师们“自娱自乐”的表现,还可能是出于社会公众长期以来的“生活惯性”(一种对个人权利缺失的忍让和默许)和淡薄的权利意识。但无论怎样,这种结果是危险的。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众权利;广场景观设计
1缘起
公共空间是城乡物质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更是承载社会公众生活,体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涵与特征的重要场所。公共空间又是一个城乡单位,甚至一个国家的一面镜子。其中映射的图像或呈显性,或隐性,都应该是真实的社会面貌的表达。换句话说,一个“不合格”的公共空间是虚伪的,没有生命力的。这样的公共空间只能是满足社会公众的某些方面的需求,比如视觉满足、消解身心疲惫之类,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公众权利诉求被忽略了。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所有社会活动离不开交往,交往就需要空间。每个人交往的方式和目的不尽相同,因此诉诸于空间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一个公共空间就是要最大可能的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权利。本文根据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大街天主东堂前广场的实地考察,从空间与权利的角度重新审视该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总结该公共空间的权利缺失与矛盾节点,以人性化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进而还原公众的基本权利,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
2王府井天主东堂
王府井天主教堂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原是顺治皇帝赐给当时两位外国神父的宅院。后来二人在宅院前的空地上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即为东堂的前身。
由于天主教源于西方,因此北京教堂的建筑形式皆仿照西方教堂的建筑风格,即以罗马式、哥特式为主,粗壮的壁柱和一高两低的穹窿圆顶使它看起来更显雄伟浑厚。只是朝向上仍然延续中国“坐北朝南为尊”的习惯,而国外的教堂多是坐西朝东。但东堂是个例外,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改为坐东朝西修建。1980年经再次翻修后东堂重新开堂,并很快成为王府井地区最有特色的一处人文景观。教堂现状景观是由北京王府井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2000年设计、施工的。2000年,为配合王府井大街扩建改造工程,政府拨款1.3亿元,将东堂内外再次修整一新。旧院墙被拆除,扩建了堂前广场,加装了喷泉、地灯。因东堂本名圣若瑟堂,是为纪念耶稣的父亲若瑟而命名,故堂外还有一座圣若瑟纪念亭。此次圣若瑟纪念亭也重新翻修,亭内是圣若瑟怀抱圣婴的洁白雕像。
3场地与环境
3.1王府井步行街的“休止符”
王府井大街又称金街。王府井步行街全长1785米,习惯上又分为南中北三段,天主东堂位于金街的中段。中国建筑师白德懋老先生认为,商业步行街的合适长度不超过800米,合适的宽度在20-24米为宜。袁家方教授提出,商业街的“有效长度”约为600米。照此看,王府井大街显然是过长了,超过了人们正常的购物、游逛的身体承受能力。因此,天主教堂及其前广场的位置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驻足休憩的开放空间,成为金街中段一个独特的“休止符”。
3.2尴尬又体面的语言环境
教堂的周遭环境可谓“四面楚歌”。东侧是;南侧是一座后现代风格的连续弯曲玻璃表皮的高档商场——乐天银泰百货;西侧是一排二层沿街店面,通体为落地玻璃装修,顶部的大幅面广告牌与建筑高度趋同;北侧是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设计的天伦王朝酒店。而罗马式的天主教堂就坐落在这样的环境中,少了些呼应,多了些无奈。因此,这样的处境看起来是尴尬的。换个角度去考虑,教堂的存在又是一个亮点,是历史的一个符码和烙印,它的光芒甚至超过了金街上任何一座所谓地标的新建筑。2000年之前,这个教堂被围墙和一些临时建筑包围着,那时它的性格是内敛的、封闭的。上帝想让每个人走进他,但他的大门却紧锁着。这种环境与氛围也使得人们对教堂的态度变得疏远,少了些亲切,多了些神秘。2000年之后,围墙被拆除了,教堂前广场被开发出来,作为王府井大街的重要补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广场,走进教堂。这种“解禁”是开化的,文明了一大步。这次改造使得教堂与周遭环境相得益彰。不管你是游人还是主人,是新婚夫妇还是单身一族,是基督徒还是佛教徒,都可以来到这个领地,这是宗教广场,更是公众领地。因此,这样的场地环境是和谐的,又是体面的。
广场西侧沿街店面及户外广告 广场南侧乐天银泰百货大楼
场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二者力量的此消彼长会带来形态及空间的变化。因此,不能静止的批评一个场景和身份特征,了解二者的背景比孤立的剖析单体更有价值。区域的和谐需要主动的去适应环境,而不是固步自封,我行我素,这样只能走向僵局。
4交通与流线
根据现场调查,在车流量方面,教堂四周均可通过机动车,其中以西侧王府井大街的车流量最大,其次是广场北侧和南侧,而东侧的车流量最小;在人流量方面,广场西侧提供了最开放的步行出入条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公众进入广场的需求。其中有残疾人坡道、直跑台阶、拐角弧形踏步、拐角折形踏步等形式。由广场西南口进入广场的人流量最大,其次是广场西北角的折形踏步入口。广场北侧偏西的三个直跑台阶与广场南侧偏西的出入口使用频率则较小。而广场北侧偏东的入口与广场南侧偏东的入口人流量最小。
改造后的教堂周遭交通改善了很多,但仍存在些许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市政人行道与泊车位之间的矛盾;教堂北侧的市政人行道用作泊车,解决了此地停车难的问题之外,也剥夺了人们步行通过的权利。设计师通过在教堂及广场北侧开辟四个步行出入口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此处人车矛盾,还有人们由北侧进入广场的矛盾。这个矛盾同样出现在广场南侧市政人行道与自行车停泊之间。因此,在城市问题中,常常会通过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矛盾的解决之道在于双方或多方权利的妥协和包容。
第二个问题是教堂前广场的花钵与凸起的地灯,常常会成为人们的“绊脚石”。广场现状的花钵既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又会阻碍儿童活动的视线。在下一步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花钵的去与留,另一个是如何在广场的整体性和丰富性上求得平衡。考虑到改造成本和滑板爱好者的需求,现状地面的地灯予以保留。
5功能与空间
5.1整体分区
根据动静分区原则,以及现场对公众活动方式和行为轨迹的研究,整体教堂用地可分为三个区域:动态活动区、静态休闲区和中性办公区。动态活动区以教堂前广场对齐教堂南北两侧边线的这个硬质广场为中心,绝大部分的动态活动在这个区域进行。除此,教堂的北、东、南三部分也可划为动态活动区的范围,形成围绕教堂一周的动态空间。静态活动区则是动态活动区以南的这片区域,并且以西侧的三组12课小乔木为主要构成部分。中性办公区则是用地东侧的两座教堂附属建筑,连带一片绿地和一块小的硬质广场这部分。
5.2功能细分与设施匹配
根据上述三个总体的区域划分,便可进一步细化各区域内的功能空间和设施匹配。动态活动区的主要功能空间为聚会空间、婚庆空间、游戏空间、游览空间、休憩空间和运动空间。聚会,是一个宗教广场最普通的功能。每个周末教堂前都会聚集很多信徒,他们由主教带领进入教堂内做弥撒,也会在教堂外广场上祈祷。
教堂是西方人们举行婚礼的首选之地,这个习俗也倍受国人青睐。在这次考察中,就遇到了5对新人在广场上拍摄婚纱照。教堂广场作为婚庆空间的意义不言而喻。这个广场少不了家长与儿童的嬉戏,也少不了人们的游览与拍照。走累了,在广场南北两侧也有休息椅。因此,教堂广场又具有了游戏空间、游览空间与休憩空间的属性。教堂广场作为运动空间的存在是特别的,它主要由年轻人来实现。在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滑板一族和轮滑儿童,他们几乎每个周末都来到这里,享受着运动的刺激,也给别人带来乐趣。久而久之,就成了广场的一部分。
教堂广场上的新人 教堂广场上的滑板爱好者
在动态活动区,缺失的设施主要有休憩空间的遮阳设施。静态休闲区的主要功能空间为休憩空间、戏水空间和交通空间。其中,休憩空间是最主要的空间属性。它以西侧的三个单元的小乔木与休息椅为主要内容。戏水空间主要在南侧的弧形石墙及其跌水部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个区域反而成为最不留人的地方。交通空间的存在使得该区域内静中有动,但涌入的人群常常会降低此处的空间质量。相比之下,东侧的玫瑰园是人流量最小的地方,也是最安静的地方,这部分应该归属于观赏空间。在静态休闲区,缺失的设施主要有休息椅。其中戏水区的改造是设计的重点。中性办公区属于教会附属用房,因此不属于公共空间的涉及范围。美中不足的一点是该区域的标识设计不足,容易产生误解。
6种植分析
现状教堂用地内的种植主要有白杨树、古槐树、龙爪槐、大叶黄杨、梧桐树、月季花和观赏草地。其中,北侧和南侧的龙爪槐、古槐树以点状存在,北侧的白杨树和大叶黄杨以线状存在,南侧的白杨树、月季花和大叶黄杨以片状存在。草地主要分布在广场正门入口两侧,以及教堂东侧道路的两侧。据现场统计,龙爪槐共26棵,古槐树共4棵,而白杨树在30-40棵之间。
教堂广场南侧休息区内的龙爪槐 教堂南侧的玫瑰园
软质围墙界面
教堂原有的围墙拆除之后,设计师并没有将教堂赤裸裸的置于嘈杂的周遭环境之中,而是在教堂及广场南北两侧建立起两面“软质围墙界面”。这个界面在北侧表现为“乔木+低矮灌木”的形式,在南侧表现为“乔木-灌木-植被”的形式。“软质围墙界面”的出现,消减了教堂与周遭环境的冲突,也保持了内部环境的相对独立性,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解法。其中,戏水区南侧和东侧区域,空间属性界定并不明确,因而使用频率不高,为了在静态区形成种植群密集效应,下一步的种植设计将以这个区域作为重点。
7铺装分析
教堂广场及道路以硬质铺装为主,主要是青石板、花岗岩、烧结砖和砂砾。现状铺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广场铺装样式及色彩与教堂建筑身份有所偏差;二是通过铺装界定功能空间并不明确;三是由内向外的铺装序列感不强。在下接下来的铺装设计中,将以以上三个问题作为设计重点。值得一提的是,从广场西南角直行到达西北角的这段区域,在铺装上特别对待,进而形成从正门进入后的一个过渡空间,然后再经过主体广场到达教堂内部。
8考察总结
王府井天主东堂前广场及周边环境改造设计是兼具挑战性和设计乐趣的一个题目,它集文物保护、景观设计、宗教文化为一体,是对设计师整体把握能力的考验。通过现场考察与分析研究,在场地与环境、功能与空间、交通与流线、种植分析与铺装分析几个方面,指出了现状中公共空间景观的权利缺失与矛盾节点,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即以人性化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进而还原公众的基本权利,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
考察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实地考察,也总结了一些优秀的设计手法。教堂前广场占地约1.12h㎡,改造前被围墙及临时建筑包围,路人极少感到它的存在。改造后整个广场向大街开放,成为街道空间的重要补充;原围墙大门被保留下来,既是对历史的记载和尊重,也成为街道与广场之间的一个景观层次;利用原有的1.5米地势高差将广场与街道空间分离开来,通过台阶、跌水、草坡等高差处理手法,丰富了街道空间内容;教堂前广场沿着教堂的主轴线对称地铺陈开来,简约的空间,朴素的铺装,节制而庄重的地面引导照明,都是为了烘托教堂宁静庄严的气氛,不做一点多余之举。广场南侧用阵列式树木间隔出休憩空间,这与教堂前的气氛不同。地面铺装由青石板变为舒布洛克砖,并有曲墙落瀑跌水,重在休闲,亦庄亦谐。跌水最后一级的一个原有井盖被设计成为青铜雕刻的浮萍,上落青蛙,栩栩如生。
考察,以及考察过后的分析研究,为今后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要:中国男篮拥有世界顶级的内线队员,并且拥有多名外线三分投手,然而,
中国队在15届男篮世锦赛上的成绩却并不理想,引发了我们对这支国家队更深
层次的思考。通过录像观察发现中国队内、外线队员之间的配合成功率、配合后取得的效果等方面和对手有着较大差距,还有待与我们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15届男篮世锦赛;内、外线队员;掩护进攻配合;对比
在男子篮球运动中,我国有很多的优秀篮球运动员,包括进入NBA的姚明、易建联、王治郅,巴特尔等人,但是在很多的国际性比赛中,中国男篮的成绩却始终上不去,尤其是在15届男篮世锦赛上,运动员的表现不尽人意。比赛的胜利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其中,内、外线队员之间的掩护进攻配合能力,是决定篮球队是否能够取胜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男篮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就一定要加强内、外线队员之间掩护进攻配合能力的培养。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外高水平男篮内线与外线队员进攻掩护配合为研究对象,以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男篮在小组赛中的6场比赛为统计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掩护配合区域运用情况比较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掩护配合主要发生在2区和3区,两区发生的掩护配合次数中国队场均61.5次,占99%以上;对手场均66.9次,将近达到100%,观察比赛录像发现掩护配合以罚球线上和三分线外居多。2区的掩护配合中国队场均39.3次,占63%,对手37.7次,占56%;3区的掩护配合中国队场均22.2次,占36%,对手29.2次,占44%,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1区内线和外线掩护配合中国队和对手的场均都不到1次。
2.2有球与无球掩护配合运用情况的比较分析
掩护配合中,中国队有球掩护配合场均次数21.2次,占34%,低于平均值25.4次;对手场均有球掩护配合29.7次,占44%,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内、外线掩护配合中,中国队场均无球配合41.2次,占66%,对手37.3次,占56%,表现出无球掩护多于有球掩护的情况。但认真观察统计数据发现,7支队伍中成绩最好的两支球队——希腊队和美国队,却是有球掩护配合多于无球掩护配合。希腊队有球掩护配合25次,无球配合21次,美国队有球掩护配合31次,无球配合只有7次。
2.3单个和组合掩护配合运用情况比较分析
单个掩护配合中国队场均49.7次,占80%;对手场均46.7次,占70%,组内进行比较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组合配合中国队场均12.7次,占20%;对手场均19.8次比中国队多7.1次,占30%,组内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单个配合和组合配合进行组间检验时,无论是中国队还是其对手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双方均以简单的掩护配合为主。
2.4两人和两人以上掩护配合运用情况比较分析
两人参与的掩护配合中国队场均52.8次,占85%;对手54.5次,略高于中国队,占81%。两人以上配合中国队场均9.5次,占15%;对手场均12.5次,占19%4。两组数据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队在这两种配合发生次数上与对手无显著差异。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双方两人间的配合占大部分,两人以上配合双方运用都不多,与前面分析的内、外线队员之间配合趋于简单化的结论一样。
2..5掩护配合后得分情况比较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队在掩护配合后得分的各项指标均与对手相比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低于对手的相关指标。中国队有球掩护配合场均得分12.3分,对手是13.5分;中国队无球掩护配合场均得分4.3分,对手14分;中国队单个掩护配合场均得分9.5分,对手15.8分;中国队组合掩护配合后得分场均7.2分,对手11.7分;中国队2人完成的掩护配合场均得分11.7分,对手19.5分;中国队2人以上完成的掩护配合得分场均5分,对手11.2分。中国队进行1.7次有球配合或9.6次无球配合才得1分,对手只要2.2次和2.7次;中国队进行5.2次单个配合或1.8次组合配合得1分,对手只要3次和1.7次;中国队进行4.5次两人配合或1.9次两人以上配合得1分,对手只要2.8次和1.1次。可见,中国队运用掩护配合的次数较少,得分效率也低于对手,造成配合总得分低于对手。
2.6掩护配合后其他结果比较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在掩护配合后获得投篮机会中国队场均13.7次,对手达到场均22.5次,每场仅掩护配合就比中国队多出8.8次投篮机会,、中国队与对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比赛录像也发现中国队在配合后把握进攻时机上不如对手,这也与在配合后没有形成投篮空位有关,在这方面,中国队与对手无显著差距,P>0.05,但是中国队每场掩护配合中有8.3次配合结果是持球或无球进攻队员没有摆脱对方防守,没有创造出有利的进攻空间和时机;而这方面对手场均只有4.3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中国队与外国队内线与外线队员进攻掩护配合在场均次数上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中国队外线队员在掩护配合后把握得分机会与进攻传球时机的能力明显不如国外队。
3.1.2中国队和外国队均采用简单的掩护配合,且配合的次数无明显差异。
3.1.3中国队与外国队掩护配合主要发生在2区和3区,以简单的两人配合为主,但中国队有球掩护配合场均次数明显低于国外队,配合后的得分率也低于国外队。
3.2.建议
3.2.1中国队继续贯彻“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思想,加强中国队姚明以外的内线队员的进攻能力,培养队员之间的默契,加强内、外线队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相互熟悉彼此间的进攻打法特点、动作习惯等;
3.2.2增强队员之间的相互鼓励相互团结的意识;培养队员顽强的作风和心理素质,加强在极具侵略性的防守下和模拟最后几秒进攻时间下等的投篮练习。
3.2.3队员技术训练上要紧抓细节上的不足,从技术上加强传球、摆脱防守、急停跳投、防守技术、进攻配合时位置的选择以及脚步站位等技术的练习。
3.2.4加强与欧、美强队的交流,通过比赛积极总结经验与不足,积累年轻队员的大赛经验。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3]
[2]谭联斌,何录兰.论篮球运动的内外线进攻结合规律[J].北京: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77-79
[3]郭永波,张勇,韩涛.雅典奥运会男篮的技、战术特点[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253-255
[4]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王小波作品中的语言和人物都是流利,简洁,冷静,易懂,富有表现力的现代词汇。一方面,他们充满了诗意的节奏和敏捷,...
西方新文化史的产生是在传统史学的土壤上滋养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新文化史学的产生受到三大方法和理论的影响得以...
互联网拉近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要求,跨文化新闻传播得到落实加强各国人民的交...
法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文化保护政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法国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体公民的积极性,鼓励公民参与文化保...
王鹏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追求美学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园林受山水诗、画影响,构图布局讲究诗情画意,而江南私...
《孽海花》的主角金文清是早期的传统和迂腐。 他离开这个国家后,开始思考自己,在他人的影响下,他的思想逐渐得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