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网络学术出版是一种数字化、多媒体化、互动式的学术出版方式,与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阶段分为前互联网时代、Web1.0 环境时代、Web2.0环境时代,未来的Web3.0的时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1 热度:
摘要 网络学术出版是一种数字化、多媒体化、互动式的学术出版方式,与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阶段分为前互联网时代、Web1.0 环境时代、Web2.0环境时代,未来的Web3.0的时代包括语义网、智能索引与微内容检索、三网融合与三频阅读等特征。网络学术出版充满挑战性,具有技术性、复杂性、全球化特征,开放与包容、技术与政策公平、公益与利益平衡是国际上共同制定的出版理念,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以及研究者个人都应积极参与。文章发表在《》上,是出版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传统学术出版模式的变革。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是传统学术出版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学术出版形态,它在继承和保持传统学术出版功能的同时,通过信息化和互联网络的方式赋予学术出版以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自由度,影响和改变着学术研究者们的思维和科研工作的方式、方法。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发展与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发展阶段与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阶段基本吻合,分为前互联网时代、Web1.0环境(任何人可以交换)、Web2.0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参与)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等三个阶段,而未来,将是Web3.0的时代,网络学术出版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出版理念的不断更新。
1 前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时期
互联网络起源于1969年,美国西海岸四所大学和研究所将主电脑以50KBPS的线路连接起来,架设一个小型的通讯网络,称之为ARPANET。到1974年,ARPANET已是拥有100个结点的网络。“在严格的互联网络技术出现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少数领域纸质载体的地位开始下降便直接导致了‘无纸社会’和‘图书馆消亡论’的产生和迅速蔓延。1963年计算机开始应用于情报检索;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化学文摘社采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出《化学文摘》磁带版。这给图书情报界、学术信息出版带来了巨大影响。”[1]
20世纪70年代,F.W.兰开斯特等图书情报学家注意到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将会对传统的信息出版产生影响,学术出版系统将在未来出现重大的改变。F.W.兰开斯特在《通向无纸情报系统》中预见全新的非纸质信息出版方式产生,认为电子媒体将成为未来学术社会中学术信息出版的主流媒体。但当时计算机很昂贵,互联网络技术并不成熟,人们对这种预言持怀疑态度。
2 Web1.0环境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时期
20世纪90年代,真正为人们所熟悉的互联网络WWW(World Wide Web),即Web页开始出现。Web页以超文本方式提供多媒体的信息服务,加上基于Web页的浏览器的开发,引起互联网应用的革命。这一时期后来被称为Web1.0阶段(任何人可以交换)。在Web1.0环境下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中,学术信息资源空前丰富,海量存储、传播及时、检索方便、交互性强,所以纸质文献逐渐转向互联网络文献。
Web改变了互联网络的命运,使它成为普通人都可以使用的互联网络,也带来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后,传统学术刊物纷纷“触网”。如,美国化学会刊物《化学文摘》、美国数学会刊物《数学评论》等,都建立印刷版、光盘版和互联网络版的产品线[2]。一些大型商业出版社开始组建自己的数字化出版互联网络平台;许多机构利用数字化的特性,发掘文献期刊的更多潜力。如,美国的JSTOR是一个对过期期刊进行数字化的项目,该项目建立了核心学术型过期期刊的数字化存档,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优势,实现科学文献的再次、多次出版。这一时期,各学术管理机构也纷纷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站,定期动态发布可以公开的学术信息,提供非正式出版物的学术资源,并在网站上提供各种学术出版的服务功能,促进学术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互联网络服务广泛被个人使用于学术交流,互联网络交流社区的初级形式——互联网络论坛成为青年学者交互式学术讨论的园地。
3 Web2.0环境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时期
Web2.0(任何人可以参与)是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对2003年以来出现的一系列极富创新的互联网新应用的概括[3]。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播客、Wiki(维客)、Tag(标签)、Bookmark(社会化书签)、RSS(内容定制)等,即在Web 2.0 的背景下,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博客、可以自由的在Wiki(维客)中编写知识条目、将感兴趣的内容加上Bookmark(社会化书签)存储在互联网络上。上传的内容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图像、声音和连续的影音资料,可以贴上标签(Tag),使用RSS(内容定制)、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连接到一起,将自己的内容与别人共享,也可以分享别人的内容。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互联网络,产生丰富的人际接触和互动性,这就是社会化互联网络(SNS)。
Web 2.0是对互联网络理念和思想体系的改写,用户从信息接收者转变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适应了学术出版中人们想强烈地表达自己学术思想、发布学术信息和增大学术交流的诉求,凸显学术出版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在Web 2.0环境下,学者纷纷建立个人学术博客,定期发布学术文章,维基百科的影响力与日剧增,促进学术信息的共享作为普遍的需求。
4 Web3.0环境的互联网络学术出版
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未来趋势是难以预测的,因为技术的发展永远超出人想象,如果一项新技术出现(如Google),则会改变整个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走向。但对于现阶段来说,以Web3.0为发展的趋势是较为明确的:
1)Web3.0(人人可以创新)是下一代互联网络的称谓。在Web3.0环境下,互联网络的传输速度将比现在提高1 000倍以上,互联网络将从Web网转向语义网。而语义网将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互联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使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
互联网络传输速度的大幅提高。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信息将会增加更多的视频内容,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会更加立体化,多层面化。研究人员利用智能软件,在搜索数以万计的学术网页时,通过“智能代理”从中筛选出相关的有用学术信息,互联网络学术交流中对海量信息的查询将更准确,更方便,而不像现在的Web网,只能罗列出数以万计的搜索结果。另外,每条学术信息都将会“贴上”作者的标签,有效解决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中的版权问题,作者能在互联网络上真正“拥有”自己的学术信息,并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
2)智能索引与微内容检索。当进入Web3.0阶段时,通过“智能搜索”不仅能搜索文字,还能搜索声音、图像和影像。学术信息内容将缩减为比过去小得多的使用单元和互动、检索单元,这种最小单元被称为“微内容”。过去,出版单位是一本期刊、图书,而现在能很容易地就从其中查出一篇文章,甚至一段话、一个图表,信息搜索者不再关心这篇文章存在于那本期刊之中,而只希望得到文章这个“微内容”,并以“微内容”的单元来支取费用[4]。
3)三网融合与三频阅读。三网融合是不仅意味着电信网络、互联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且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同一信息均可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阅读终端上同步阅读。这将给互联网络学术出版带来更大的拓展空间,又将促进学术出版产生新的变革。
5 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理念
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出现,对传统学术出版体制来说是一场革命。在线论文发表网站、纯网络期刊、专家学术博客 等已经进入科研人员的视野,并迅速发展与普及。但是,无论是科技界,还是科研管理部门,都未将互联网络学术出版发表的科技论文列入管理对象,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前上抑制科研工作者的创论激情与创新意识,影响网络发表平台的健康发展。应该看到,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管理具有很强技术性、复杂性、全球化特征。2003年12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将互联网的治理提上日程。在这次会议中,通过了有关互联网治理的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提出国际互联网治理问题应以协调的方式加以处理,采取开放和具有包容性的方式,通过一种机制确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包括相关政府间和国际组织的充分和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的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的管理理念,同样适合互联网络学术出版[5]。
1)开放与包容。互联网络学术出版是适应全球化、多主体参与的体系,精神内核是开放的、包容的,其建设中的点点滴滴无不融入了普通科研人员的参与和互动,开放是互联网的本质与灵魂,对于学术出版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是一个由各种互联网络单元或社区组成的互联网络社会,如此复杂的互联网络不可能放在一个集权的管理模式下,而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就是以开放的氛围激发出无限的创造性,催生各式各样各种标准和应用,使得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体系的建设更具活力。
2)技术与政策公平。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依赖,需要将技术和政策有机结合。技术与政策的中立是指技术与政策不应偏向或从属于任何机构。坚持技术与政策中立将为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管理创造公平、公益、普惠等许多有利条件。将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管理与任何特定的技术分离开,有利于管理体制适应未来的技术变革,合理地监管。如果技术解决方案和政策不是中立的,最终只会使某些特定的利益群体受益。如,在我国学术信息集成商中,彼此间的数据格式互不兼容,在市场上必然形成排斥和竞争关系。加强学术出版和信息共享,统一数据格式是必要的选择,但在选择数据格式时,就必须坚持技术中立的原则。
3)公益与利益平衡。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管理中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为学术出版组织机构创造一个合适的商业环境的同时,确保学术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知识资源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如何对版权实施“限度合适”的保护,这包含对作者权利的保护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两个方面。因此,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管理必须在保护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的同时,同时明确各自的责任。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的利益各方,包括各国政府、现有政府和国际组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等等。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版权的“合理使用”就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互联网络为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人员参与全球性的学术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发达国家实施的严格版权制度可能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影响。互联网络学术出版管理必须通过谈判协商,在各利益方寻求权利与责任的平衡点。
互联网突破语言文字的壁障,突破旧有的思想观念,甚至跨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已经涉及到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行业和部门,对学术出版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络学术出版与传统学术出版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嘈杂的互联网络环境下,为保证学术出版目标的顺利实现,须建立完善学术出版制度、流程,营造学术氛围。而创新性的出版理念,将从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须知:《出版发行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7月,是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其前身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出版行业学术性刊物,它是适应我国出版体制改革、总结出版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出版学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探索出版工作规律的需要而创办的。创刊时刊名为《出版与发行》,1988年刊物更名为《出版发行研究》。刊物创刊20多年来,特别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刊载了一大批反映出版研究前沿观点、出版科研重大成果的理论文章以及专题报告等,对深化出版业体制与机制改革,促进出版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探索研究出版学科理论建设体系和出版教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王小波作品中的语言和人物都是流利,简洁,冷静,易懂,富有表现力的现代词汇。一方面,他们充满了诗意的节奏和敏捷,...
西方新文化史的产生是在传统史学的土壤上滋养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新文化史学的产生受到三大方法和理论的影响得以...
互联网拉近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要求,跨文化新闻传播得到落实加强各国人民的交...
法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文化保护政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法国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体公民的积极性,鼓励公民参与文化保...
王鹏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追求美学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园林受山水诗、画影响,构图布局讲究诗情画意,而江南私...
《孽海花》的主角金文清是早期的传统和迂腐。 他离开这个国家后,开始思考自己,在他人的影响下,他的思想逐渐得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