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户服务: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合作/咨询),173-0411-9111/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微信:543646
上一张 下一张

农民工转型社会特殊阶层探秘

改革开放之前,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中,人们的户籍身份和职业身份紧密相连,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4006-054-001 立即咨询

农民工转型社会特殊阶层探秘

发布时间:2022-10-03 21:01 热度:

农民工转型社会特殊阶层探秘

  摘要:改革开放之前,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中,人们的户籍身份和职业身份紧密相连,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职业身份的转变通常伴随着户籍身份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分化,人们的职业身份和户籍身份开始分离。这一点尤为显著地表现在农民工阶层身上。

  关键词:社会转型,阶层分化,农民工,特殊阶层

  一、农民工阶层的社会成因探讨

  农民工阶层作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其产生有其必然性:其一,当前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阶层分化是农民工阶层产生的社会背景;其二,改革以前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二元是农民工阶层产生的历史根源;其三,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是农民工阶层产生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背景:当前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阶层分化

  1978年以后,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快速或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为了探讨改革以来的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又必须首先分析改革以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

  第一,分化的前提:改革以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

  1949—1978年,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呢?对此,我们可以从两种不同角度即社会分层研究中两种不同传统出发来进行分析。在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中存在这样两种传统:一是按照依附关系来进行分层,称之为关系式分层;二是按照等级关系来进行分层,称之为等级式分层。

  运用上述两种不同的社会分层方法来研究1949—1978年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现当时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是:从关系式分层理论出发来分析,存在一个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构成的三分式阶层结构;从等级式分层理论出发来分析,存在一个由干部、工人和农民构成的三级式阶层结构。无论是三分式阶层结构,还是三级式阶层结构,均说明:改革以前的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既较为简单,又较为封闭,这与其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第二,分化的状况: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1978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年份,因为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快速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原有阶层内部,也表现在原有阶层之间。

  一方面是阶层内部的分化,其中农民阶层的分化速度最快、规模最大、范围最广。这种分化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分化,即所谓的“ 离土”;二是地域的分化, 即所谓的“ 离乡”。改革前的农民不仅户籍在农村,而且工作在农业,居住在农村;而现今的农民,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仅仅户籍在农村,而工作在非农行业,生活在城镇。正是由于农民“ 离土”和“ 离乡”的过程,催化了农民工阶层的出现。

  另一方面是阶层之间的分化,改革使原有各阶层之间的壁垒开始软化,即阶层之间的封闭性减弱,开放性增强,产生了介于原有阶层之间边缘性群体,如干部身份的农民、农民身份的干部、干部身份的工人、工人身份的干部、工人身份的农民、农民身份的工人等。其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就是“ 农民身份的工人”。据估计,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农民—工人—农民工这样的三大劳动阶层结构。

  (二)历史原因:改革以前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二元改革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这一体制的理论基础是所有制的不同:城市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农村以集体所有制为主。这一体制的运行,在诸多方面是两套政策:对城市和城市居民是一套,对农村和农村居民是另一套,城市和农村作为两个封闭的体系被割裂开来。这些政策几十年逐渐固定化,加上户籍制度、人事编制制度等身份制度的影响,中国形成“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局面。

  这种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二元是在实行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当时国家要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是不得已而为之,适应当时的短缺经济,但前提是牺牲农民的利益,将农民限制在农村,后果是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低水平徘徊,使短缺经济更为短缺,越短缺又越加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到改革开放前,城市一直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聚居地,社会发展的收益和福利的开支都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则相对贫穷和落后。改革开放后,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村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农村社会发展缓慢。为适应这种情况,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农村工业可适当集中于城镇,并进行了允许农民“ 自理口粮到城镇落户”的试点,从此拉开了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的序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城市的拉力与农村的推力是两股相辅相成的动力,这既表现在经济层面,又表现在社会层面。

  从经济发展层面看,建国以后国家重点发展工业部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使城市经济获得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部门的投资严重不足,而且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各种摊派,使农业收益大量外流。据估算,1950年—1986年,仅通过价格差价,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6000亿元的资金。这种状况的长期持续, 使城市和工业部门的比较效益不断提高,而农村和农业部门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人均收入与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从社会生活层面看, 计划经济时代, 国家在流通、交换、分配、就业、赋税等领域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政策是不同的,甚至许多公用产品的价格和供应方式都不尽相同。比如说就业政策,政府劳动部门只管理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对城市劳动力实行统一分配和安排工作,而农村劳动力只能是自然就业。另一方面,国家在教育、医疗、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养老、福利等领域对城乡居民的政策更是不同。比如说教育政策,同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由政府拨款建设,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设施则要乡村自筹资金建设,教育集资因而成为农民长期以来的一个重要负担。总之,计划经济时代,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二元,农业经济和非农经济的显著差别致使前者对劳动力排斥和后者对劳动力吸引;农村社会生活与城市社会生活的巨大反差导致前者对农村居民的推力和后者对农村居民的拉力。

  (三)现实原因: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从流动的过程来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从流出地转移出去,二是这些劳动力在流入地长期居住下来;从流动的结果来看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的职业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劳动力的身份从农民向工人转变。早期发展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过程都是如此,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意味着同时完成上述两个过程、实现上述两种转变。然而,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现状并非如此。1978年中国的农业人口为79014万人, 而到1998年农业人口反而增为86868万人,二十年增加7854万人。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199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28.6%,年城市化率为30.4%,四年才增加个8百分点。从工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来看,中国已经是工业化国家;而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中国仍然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这说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出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而导致的。具体而言,即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等经济层面的改革和发展早于并快于非经济体制、非经济制度和非经济政策等社会层面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率先得以推行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行政干预经济的现象日益减少,市场调配资源的能力日益增强。而市场机制一旦形成,必然不断将农民从比较效益较低的农业推向比较效益较高的工业,从资源较少的农村推向资源雄厚的城市。因此,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农民工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然而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劳动、人事和户籍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中,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的身份转变的根本性制度:首先,户籍制度的存在使绝大多数农民工及其家属不能得到城市永久居住的法律认可,他们的流动预期只能是暂时性的;其次,源于户籍制度的影响,国家在就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对农民工实行歧视性对待。也就是说, 所有待遇区别都是根据是否具有本地户口而识别,所有歧视性政策都是根据不同的户口登记而针对不同的群体而实施。

  武汉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户籍制度的屏蔽下,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强烈的身份歧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有43.7%的人认为来自户籍方面的歧视,而生活状况、医疗、住所等物质条件困难的位次都比较靠后;“农民工在城市中最需要政府提供的帮助”,有39%的人希望能享有与城市人相同的户口政策。因此可以看出,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引发的政策歧视,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目前颇为无奈而尴尬的处境。

  综上所述,转型社会时期,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等经济层面的改革与发展早于并快于非经济体制、非经济制度和非经济政策等社会层面的改革和发展,使农民工阶层的产生由可能变成现实。

  二、农民工阶层的基本特征分析

  农民工阶层作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双重性,这种双重性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社会身份的双重性:农民工的职业身份主要是工人(或非农职业);户籍身份仍然是农民社会学研究中,根据人们获得社会身份的方式不同,一般将社会身份分为两类:其一是先赋性身份,指基于遗传、血缘等先天或生理因素而获得,比如户籍身份,是通过户籍制度获得,且不能轻易发生改变的社会身份;其二是自致性身份,指基于个人后天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比如职业身份(最重要的自致性身份),是通过职业性质而确定,且伴随着职业的变化而改变。



农民工转型社会特殊阶层探秘

相关阅读

王小波作品有何语言特色

王小波作品中的语言和人物都是流利,简洁,冷静,易懂,富有表现力的现代词汇。一方面,他们充满了诗意的节奏和敏捷,...

西方新文化史有何特征

西方新文化史的产生是在传统史学的土壤上滋养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新文化史学的产生受到三大方法和理论的影响得以...

跨文化新闻传播有何意义

互联网拉近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要求,跨文化新闻传播得到落实加强各国人民的交...

法国文化政策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法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文化保护政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法国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体公民的积极性,鼓励公民参与文化保...

美学论文--浅析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

王鹏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追求美学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园林受山水诗、画影响,构图布局讲究诗情画意,而江南私...

《孽海花》中金雯青人物形象有何变化

《孽海花》的主角金文清是早期的传统和迂腐。 他离开这个国家后,开始思考自己,在他人的影响下,他的思想逐渐得到改...

公司地址:大连市中山区曼哈顿大厦A座2610室 运营中心:大连市沙河口区金盾路127号 研发中心:大连市西岗区大工西岗科创产业园10层 邮政编码:116029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业务咨询、合作:159-9855-7370(同微信) / 173-0411-9111 董经理 售后座机 / 传真:0411-83767788 电子邮件:Djy@Jiqunzhihui.com
集群智慧®为我公司注册商标,在商标国际分类第1、7、9、11、20、30、35、36、37、38、40、41、42、44、45类用途中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侵权删除:2544906@QQ.com
本企业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信用等级AAA级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本站部分服务由本平台认可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如服务的质量有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我平台反馈,我们将及时为您解决,平台保障用户的全部权益不受任何损害。
请认准本站网址(www.jiqunzhihui.org.cn),推荐百度搜索“集群智慧云科服”直达本站。
版权所有:大连集群智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ICP备案:辽ICP备202101033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EDI证:辽B2-20230179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