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圈构建是一个超越行政界线的空间资源配置行为,所以在构建滁州市文化旅游圈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区的行政空间限制。 旅游文化论文 建议滁州市文化旅游圈构建应以滁城为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21:00 热度:
文化旅游圈构建是一个超越行政界线的空间资源配置行为,所以在构建滁州市文化旅游圈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区的行政空间限制。建议滁州市文化旅游圈构建应以滁城为核心,天长、全椒、凤阳为节点,囊括周边发达地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网络化的文化旅游圈模式,产生聚合力向外辐射。是桂林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旅游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该校教师、校外旅游科研论文,辟有区域经济与旅游研究、旅游规划与发展、旅行社研究等栏目。是广大旅游工作者、旅游科研人员、旅游大专院校师生开展旅游理论研究的论坛,是了解旅游研究动态和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窗口。学报主编:李肇荣。地址:广西省桂林市燕山区燕山镇。邮政编码:541006
摘要:文化旅游圈既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资源在一定空间上的配置和旅游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上的组织形式,它是旅游圈和文化圈有效相结合的产物。在对滁州地区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客源结构、区位优势进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如下发展策略与建议:以滁州为核心,全椒、明光、凤阳为中心轴,天长、定远为两翼,将全椒、天长、凤阳作为外围节点,接受周边地区旅游辐射;以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为框架,按照旅游效益最大化的配置原则,构建滁州文化旅游圈,以此增强滁州旅游的聚合力,对外形成正溢出效应,促进滁州旅游逐步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实现旅游经济一体化和滁州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带;文化旅游圈;旅游一体化
1引言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与江苏省南京市毗邻,地处长江三角洲西部,是苏皖交汇之地,素有“江淮屏障、金陵锁钥”的美誉,也是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主要包括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天长市(县级市)、明光市(县级市)和滁州市(辖琅琊、南谯两区)。2016我国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沿江11个省市,包括滁州在内的26个城市规划为协调发展城市,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滁州正式融入长江经济带之中。滁州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规划不足,文化资源与旅游互补性不强,因此需要根据滁州区域的文化分布和辐射范围,结合当地城镇布局、交通状况、自然景区分布建立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圈是从旅游圈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媒介、地域为载体、市场为导向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实现文化旅游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形式[1]。它通过区域范围内的协作,使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旅游圈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文化旅游圈是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配置手段,是以市场为导向将文化旅游各要素有机联合起来,发挥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组合作用的一种手段[2]。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对文化旅游圈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角度来研究旅游文化圈的构建,其中庄伟光、宋金芳[3]以广州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构建“广佛旅游文化圈”的构想;安世民、吴奇[4]从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角度提出了构建“甘肃文化旅游圈”的设想;马勇、何莲[5]在湖北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设想的基础上,提出以“区域共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构建鄂西整体区域生态文化旅游圈;另一层面是从地方特质文化主题的视角建立文化旅游圈,如熊宗仁[6]从文化关联性角度论述了构建夜郎文化旅游圈对区域资源整合的重要作用;张飞[7]提出构建徽文化旅游圈是实现徽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石伟[8]以侗文化为研究对象,提出构架“侗族文化旅游圈”的设想;吴忠军、张瑾[9]以瑶族文化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构建“瑶族文化旅游圈”的设想。总之,有关文化旅游圈的研究成果虽然较少,但这些研究成果突破了行政边界对构建文化旅游圈的束缚,为文化资源的整合、产生集聚效应提供了建议和措施,这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构建滁州文化旅游圈的可行性
2.1滁州地区文化资源可行性分析滁州地区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就在此置县,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文化特质鲜明,不失许多文化品牌。庄子“濠梁观鱼”的美谈就发生在凤阳县境内,楚汉战争、虞姬的首级葬于定远二龙乡。东晋的开国皇帝琅琊王司马睿曾居于滁州摩陀岭,后此山更名为“琅琊山”。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武帝早年曾在全椒县龙山学习治国之道,唐代宗御赐“宝应”寺庙建于滁州琅琊山中,开启了滁州人文山水的先河。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此留下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千古绝句。北宋时欧阳修在此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被世人广为引用。凤阳县又称为“帝王之乡”,是明文化的发源地。凤阳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拉开了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来安、凤阳、全椒等地的民俗文化许多被录入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凤阳花鼓戏被称为“东方芭蕾”,尼克松访华时曾应邀表演,来安的秧歌灯被列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远县二龙回民乡的回民文化与周边的汉文化相比特色迥异。滁州的“醉翁文化”、全椒的“儒林文化”、天长的“孝文化”、凤阳县的“明文化”、以小岗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成为滁州地区的五大文化品牌。这些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质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五大文化品牌造就了滁州大地独具特色无法拷贝的文化特质,这些独居特色的文化为构建滁州文化旅游圈提供了内在的可行性。
2.2滁州区位优势可行性分析滁州南与江苏省南京市交界,与马鞍山、芜湖毗邻;东与扬州、淮安接壤,与苏州、上海毗邻;西接合肥、淮南,北连蚌埠,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京沪铁路、宁西铁路、京沪、沪汉蓉高铁贯穿其中,境内设有滁州、全椒、明光三个停靠站。合徐、宁洛、合宁、宁连等多条高速公路穿插其中,多条国道和省道相互交汇,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境内设有滁州、全椒、定远三个高铁进出口站,滁州中心城区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骆岗机场仅有1—2h的车程。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使滁州旅游更加容易接受周边发达地区旅游业的辐射,便于其融入到长三角经济带中,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滁州旅游业发展。这些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为构建滁州文化旅游圈奠定了有力的外部条件。
2.3滁州旅游资源状况可行性分析滁州地区不仅文化资源醇厚,自然景观也很优美。这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名胜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区11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庙、历史文化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100多处。其中琅琊山自宋代以来便是滁州有名的旅游胜地,1988年便被定位为国家级旅游胜地,2001年批被列为4A景区,目前正积极申报5A级景区。皇甫山和神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皇甫山森林覆盖率96%,是滁州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原始次生林景观。滁州各级地方政府依据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如来安县张山乡结合当地农户广泛种植桃树的产业特点,在每年3月份桃花盛开时节开办“中国•滁州桃文化旅游节”,万亩桃花齐放,场面壮观。桃花节这天,当地政府还搭建舞台表演当地非物质文化艺术,游客不仅可欣赏桃花美景还可以领略到当地非物质文化的魅力。2015年,来安县张山乡的“桃花节”旅游业收入达521万元,带动了附近仰山、桃花等村300多人就业[10]。琅琊山庙会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于2008年录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当地百姓一项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在每年正月初九、初十的庙会期间,不但本地居民前来游玩,而且吸引了周边江浙沪的游客,2016年参加庙会的游客达到20多万人次。全椒的“走太平”民俗历史更为悠久,自东汉时期便开始流行,2016年参加活动的人数多达50多万人次,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和欧洲的许多游客专程赶来[11]。近年来滁州旅游项目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乡村体验式旅游已蔚然成风。在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截止2015年滁州地区已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5座、“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4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14家。来安县半塔镇、南谯区大柳镇、定远县藕塘镇3个乡镇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明光市三界镇梅郢村、全椒县石沛镇黄栗树村等15个村获评“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南谯区皇甫山白鹭大酒店、来安县古泉山水农家饭庄和凤阳滕茶山庄、小岗村培训中心农家乐4家单位获评“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天长市中南生态农庄、长山生态农家乐休闲中心和来安县五彩山庄农家乐、张富山大酒店等4家单位被评定为“安徽省四星级农家乐”,另有23家单位被评定为三星级及以下安徽省级农家乐。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观、多样化的旅游项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滁州文化旅游圈构建提供了坚实的依托。
2.4滁州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滁州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不但旅游收入不断增加,而且客源地也呈多元化趋势。2013年,全区接待入境游客10.34万人,接待国内游客1291.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6.06亿元,三项指标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5%、18%、15%;2014年,全市旅游经济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全年总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446.87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3.67%,实现旅游总收入112.9亿元,同比增长12.85%[12]。2016年春节期间,全区接待各类过夜游客达27.45万人次,实现接待收入3.81亿元,分别增长17.36%和19.46%。近几年滁州的游客地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以南京、合肥、马鞍山、镇江、无锡、苏州、扬州、淮安等周边地区为主向苏、浙、沪长三角地区发展。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来自广东、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的远程游客人数同比在持续增长。从出游方式看,近几年滁州市旅游主要以自助旅、亲情游、小团体旅游势头始终火爆,自驾车旅游出行占据主力,休闲度假游、乡村休闲游、户外自助游已成为滁州市旅游消费市场的新热点[13]。滁州地区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收入在地区经济收入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这为滁州市文化旅游圈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构建滁州文化旅游圈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文化为标志的新经济形式快速发展起来,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我国提出“文化兴国”的战略,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滁州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品牌众多。然而,独特的文化并没有充分融入到滁州市旅游业的发展之中,没有为滁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近几年滁州地区文化产业收入每年增长率在15%左右,低于长江经济带周边其他同级地市。在长江经济带周边城市中,滁州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14年在南京、苏州、芜湖、扬州、镇江、巢湖、马鞍山8个城市中,滁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190亿元,仅占8个城市的4.96%,位居第七位,其中旅游收入为112.9亿元,约占2%[14]。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滁州市经济总量在长江经济带周边8个城市中相对落后,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目前滁州市旅游业还没有把特质鲜明的区域文化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实现文化体验游;也没有很好吸纳南京等周边发达地区的旅游辐射,实现旅游互补,完成旅游一体化。总之,滁州旅游业目前主要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文化体验旅游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发展相对落后。滁州独特的文化没有充分融入到旅游业中,为区域旅游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需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
4文化旅游圈建设内涵
4.1构建多核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圈是在客观形成的基础上加以主观规划推动的产物,不仅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区域旅游活动的分布和文化旅游资源在一定空间配置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空间组织形式,依据一定区域文化“核”的多少和影响范围,可将文化旅游圈分为单核辐射模式、双核辐射模式、三角辐射模式、点轴辐射模式和网络辐射的多核模式(图1)。图1文化旅游圈空间发展模式在构建文化旅游圈时应以地域为基础、交通为媒介、文化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空间机构的运作机制[15]。滁州地域广阔,南北相距约180km,东西相距约260km;区域内文化资源丰富,但距离较远,如所属天长市的“中国传统村落”龙岗村距西面定远二龙回民自治乡最短交通距离为180km,全椒的吴敬梓文化馆距凤阳明鼓楼相距约150km。滁州市行政区域是一个不规则的“图钉型”,天长市位于滁州地区东部就像针头插入江苏境内。五大文化品牌除了醉翁文化和儒林文化所属地相距较近(约20km)外,其他文化品牌所属地两两之间相距都较远,天长市的孝文化与凤阳县的明文化两地相距约220km,最短交通时间需要3h左右。为了更好地理解域内各个时间段所占区域面积大小的关系问题,本文以30min为分段点,将滁州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点的可达性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即0—30min、30—60min、60—90min、90—120min、120—150min、150—180min、180—210min等,利用ArcGIS分析软件分析文化旅游资源点的可达性情况,生成可达性分布图,结果见表从表1可见,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比较分散,可达性差,60min累计到达率仅为26.74%,90min可达性只有45.03%,天长市龙岗传统古村落可达性最差(需要200min)。
因此,滁州市的文化旅游圈构建应适宜构建多核网络化结构模式。在空间结构上,滁州市位于本地区的中间,滁城是滁州市政府所在地,是滁州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醉翁文化”的所在地,且“醉翁文化”的品牌知名度要高于其他文化品牌。从旅游资源分布上看,滁州市的国家级旅游景区琅琊山就坐落在滁城西侧。滁城西南三公里处建有长城国际影视动漫旅游创意园,南面20km就到达了“2014最美中国”旅游目的全椒县,这里是儒林文化和“走太平”民俗所在地,旅游景观主要有吴敬梓纪念馆、神山国家森林公园。向滁州市以东25km为国家级度假胜地白鹭岛,再行100km就到了最东面的天长市,这里有国家级传统村落龙岗村和风景秀丽的高邮湖、红草地湿地公园,这里也因“孝文化”而闻名国内外。从滁城出发向北70km是火山岩地质公园女山湖,再向北20km就到达帝王之乡凤阳县,这里是明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此外,还有红色旅游景点小岗村、天然溶洞韭山洞和地形诡异的狼巷迷谷。滁城向西40km到达国家级森林公园皇甫山,60km即为定远县二龙回民自治乡。
因此,结合滁州市的区位、文化影响力和基础设施可将滁城作为构建滁州市文化旅游圈的核心,以醉翁文化为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业。在外围可分别以天长、全椒、凤阳为外围核心,分别以“孝文化、儒林文化、明文化”和小岗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品牌文化为凝聚力。对外滁州市各核心区不仅要积极向外辐射提高影响力,也要主动吸纳周边发达地区旅游辐射形成的正溢出效应,对内各核心区加强联系形成网络状互动结构,产生集聚效应。
4.2外围核心文化旅游圈构建文化及其影响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点,因此文化旅游的规划发展需要不同区域间实现协作[16]。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强[17]。因此,构建文化旅游圈时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充分考虑文化的辐射和旅游资源的互补。天长市地处滁州地区东部,素有“安徽东大门”的称号,它三面分别与江苏南京、扬州、淮安接壤或毗邻。天长和扬州均属于淮扬文化,如饮食、方言、传统戏曲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地约51km,通过扬天高速公路和312省道,最短交通时间不到1h。扬州市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较丰富,旅游业较发达,与天长市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天长市距南京约75km,长深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两地距离。因此,构建天长市的文化旅游圈可考虑把扬州、南京等地纳入进来,加大宣传,加强合作,结合本地自然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弘扬孝文化。全椒县处滁州地区南部,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皖江城市带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全椒县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全椒东与南京接壤,距南京市约48km,南距马鞍山约70km,西与合肥相接,通过合宁高速,两地最短交通时间约1h,沪陕高速、京沪高铁贯穿其境。
因此,构建全椒文化旅游圈时要充分考虑接受南京、马鞍山、合肥旅游的辐射,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与周边发达地区形成互补,利用自身交通优势面向长三角地区,加大宣传,吸引游客。滁州地区西北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凤阳县。这里不仅是明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新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凤阳素有“中国花鼓之乡、中国帝王之乡、中国改革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目前遗留有明中都古皇城、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大量历史文化遗址。这些遗迹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明中都古皇城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韭山和鬼斧神工的韭山洞、狼巷谜谷等。在行政辖区上,凤阳虽然隶属滁州市,但距滁州约120km,它与蚌埠市接壤,交通相距不到20km,距蚌埠市高铁站约10km。通过凤淮高速和合徐高速,凤阳到合肥最短交通时间约为1.5h。因此,在构建凤阳文化旅游圈时,应以滁州为核心,在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上面向皖北,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将合肥、蚌埠、徐州等周边城市囊括进来。
4.3文化旅游群聚合力建设滁州地区具有相似的文脉和地脉,文化相似性强。因此,在构建滁州文化旅游圈时要充分考虑区域文化的相似性,避免发生冲突,寻找向异性形成互补,最终形成共同的文化因子,推动滁州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在文化配置上,要充分发挥五大文化品牌优势和非物质文化的异向性,政府搭台把文化和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景区和文化整合上,针对滁州自然景区和文化聚集区较分散的特点,应结合滁州区位优势、文化品牌和基础设施,在充分发挥滁城核心地位作用和“琅琊山醉翁文化”品牌效应的基础上,积极吸纳长江经济带旅游辐射,加大宣传,加强基础设计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在旅游圈内以滁城为核心,充分发挥天长、全椒、凤阳等地的节点(外围核心)作用,逐渐形成以滁城为核心,全椒—明光—凤阳为中心轴,天长—来安、定远为两翼,依托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为框架形成一个旅游整体。
5结语
构建滁州市文化旅游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高旅游品味,增强旅游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处长三角经济带和合肥经济圈独特的“左右逢源”区位优势,面向周边城市,以铁路、公路为纽带,接受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的旅游辐射,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联合周边市县提高自身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发展。
王小波作品中的语言和人物都是流利,简洁,冷静,易懂,富有表现力的现代词汇。一方面,他们充满了诗意的节奏和敏捷,...
西方新文化史的产生是在传统史学的土壤上滋养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新文化史学的产生受到三大方法和理论的影响得以...
互联网拉近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跨文化新闻传播的要求,跨文化新闻传播得到落实加强各国人民的交...
法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文化保护政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法国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体公民的积极性,鼓励公民参与文化保...
王鹏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追求美学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园林受山水诗、画影响,构图布局讲究诗情画意,而江南私...
《孽海花》的主角金文清是早期的传统和迂腐。 他离开这个国家后,开始思考自己,在他人的影响下,他的思想逐渐得到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