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要为社会的整体利益着想,“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10:56 热度:
在这种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要为社会的整体利益着想,“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4〕而且还要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把这种对人之爱推广到对宇宙中所有存在物的爱。
一、“万物一体”与物的价值
王阳明的思想体系是以“心”或“良知”为其核心的哲学范畴。故此,研究阳明思想的成果多以探讨“心即理”、“心外无物”、“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四句教”等内容为主,而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没有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阳明是在他的晚年提出“万物一体”的理论,在此之前,他已经清楚阐明了致良知的思想。之所以还要再提“万物一体”的理论,在阳明看来有他独特的用意。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的内涵非常丰富,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对其进行阐述:
1.心性论
关于万物一体理论的阐发,王阳明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最著名也是论述最详尽的莫过于他在嘉靖四年(1525年)《答顾东桥书》的最后一段: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仇者。圣人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从上述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境界和理想,它有其成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成立的基础并非在于人意,而是作为心本体之“仁”使其然。正是因为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故人原本可以做到人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如今由于物欲之蔽,仁心堵塞,才使得天地万物失其所,所以孟子曰“求放心”,阳明曰“致良知”,目的无非是使人心复其本然面目。而人心一旦复其本来面目,不但可以实现“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的理想社会,而且还能够实现宇宙的和谐。因为在阳明看来,人的“仁心”,不但关怀人类自身,而且对大自然的草木瓦石亦有同情、顾惜之心:孺子如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二位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为一体也。〔1〕
由此可见,阳明是从心性论的角度论述了万物一体成立的根据。在他看来,万物之所以可以称为一体,其根源在于仁心。这一点和他自己一贯的心学立场是一致的。
2.存有论
从存有论的角度来说,阳明采取了气学的立场来说明万物一体的理论。他说:“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2〕当他的学生问及人与禽兽草木“何谓之同体”时,王阳明回答说“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3〕这里,所谓“同此一气”,“一气流通”,是从宇宙本源论的角度阐述了万物一体的理论。宇宙万物都是来源于同一源头———气,而气充盈这个宇宙万物。如此一来,宇宙万物便是息息相通的有机系统,因而不能人为地区分主客体,把大自然看成是客体,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从而带来生态的破坏。这一点在现代生态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3.境界论
从境界论上说万物一体,其实就是指一种“大我”、“无我”的精神境界。
所谓“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龄山川草木鬼神鸟兽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我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大学问》)在“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中,“我”已不再是功利境界中的“自私自利”的“小我”,而是“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大我”(《大学问》)。从这个意义上看,阳明不仅把每个社会中的成员都纳入“大我”的关怀视域,而且把“我”放入整个宇宙的境界中,肩负起关怀整个宇宙的使命。由此可见,“万物一体”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个人道德上的境界、一种社会理想,更是一种宇宙观———即把整个宇宙看成和宇宙中的“我”休戚相关的整体。这一点,无疑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二、“差等原则”与人的责任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理论强调万物的平等,强调人的责任,但并没有反对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差等原则。这种差等原则并没有削弱其在生态学方面的意义,反而显出他比当代那些宣扬一切生物平等的环保主义者更加理性和谨慎。《传习录》记云: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隔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心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越,此便谓之义:顺言个牒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5〕
管慧 EmpowermenteducationanditsapplicationinhealtheducationGuanHui 摘要:从赋能教育的概念、起源、发展形式以及在医学健康教育应用中的...
2020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到800亿件,随着快递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一些潜在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造成客户满意度下降。本...
少儿的身体具有极大可塑性,通过良好的体育活动训练,能够使其达到相应的锻炼目的,促进生长发育。艺术体操启蒙训练对...
夏惠贤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教育公平与教育分流制度是共存于现代教育中看似矛盾的两个事物。基于...
季晔JIYe(洛阳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洛阳471023) 摘要:通过对德国职业学校和应用技术大学的访问与实践,探讨其符合市场...
方长春风笑天 提要:社会出身对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受制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情境。在中国最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