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教育信仰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概念,关于它的界定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教育信仰是指教师、教育战线的其他从业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3 10:56 热度:
陈华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教育信仰”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概念,关于它的界定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教育信仰是指教师、教育战线的其他从业者及教育事业的关爱者对教育及其在实践中价值的至极相信与崇敬,并以之为教育实践的基本准绳。信仰主体、客体与信仰方式是教育信仰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信仰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及道德信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键词]信仰;教育;教育信仰;宗教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5)07~0092一06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教育信仰是教育的灵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伟大的教育家都是有教育信仰的。孔子、柏拉图、卢梭等,不仅有着对教育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而且对教育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这一论述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信仰,或者至少是包含着教育信仰。那么,什么是教育信仰?如何理解它的内涵?它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又是什么关系呢?本文试做初步的探讨。
一、“教育信仰"的提出与界定
“教育信仰”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伴随着人们对信仰研究的深入和向分支领域的扩展而走进学者们的视野。2000年2月,石中英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发表《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一文,首次提出“教育信仰”的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教育信仰逐渐成为学术界特别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陆续出现了一批研究论文。2003年9月,金伟在《理论月刊》上发表《浅论德育教师的教育信仰》一文,进一步把教育信仰问题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此后,教育信仰也进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研究视野。
关于教育信仰的内涵,国内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目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种,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第一种见解是,“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1]这种观点概括比较全面,基本上道出了教育信仰的本质,其中不足之处是对教育信仰主体的界定太过于宽泛。教育信仰的主体当然是人或人们,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教育信仰的主体。主体总是与客体相对应的,有的人对教育本身缺少基本的认知和感情,没有对教育的理想信念,他当然也就不可能是教育信仰的主体了。在对“教育信仰是什么”作了简要回答后,还必须进一步解剖它,以展现它的内容构成。
要了解教育信仰的内容和结构,就不得不从信仰的基本要素谈起,因为教育信仰也是人类信仰的一种具体形态和表现。大体上可以说,信仰由三个基本的要素构成:一是信仰主体,指信仰者;
二是信仰客体,即信仰对象;[4]旧145’
三是信仰方式,即怎样来信仰。[5]∽’要想在内容、结构上来解剖教育信仰,也应从信仰的主体、客体及信仰方式着手。三、教育信仰与宗教信仰的联系与区别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它与教育信仰既相互缠绕,又泾渭分明。
教育信仰与宗教信仰是相互缠绕的。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教育信仰都是依附于宗教信仰,从一定程度上说,教育信仰就是宗教信仰。早在远古时期,教育信仰与宗教信仰即是一对孪生儿。原始人出于对自然界的恐惧和敬畏,萌生出宗教信仰,而出于向下一代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的需要,孕育出教育信仰。二者如影相随。人们的宗教仪式等活动同时也是教育行为,所传授的知识也蒙上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在古巴比伦,人们将知识视为神赐,非祭司不敢享受。在古印度,教育是一种神圣的信仰。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是学习宗教典籍《吠陀》,传授圣书是神圣的职责,教师也只能是高级种姓人员。后来佛教信仰兴起,教育的场所是寺院,教育的内容是佛教经典,教师也为佛教僧侣,教育信仰的神学气氛浓厚。在古希伯来,教育也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育的内容是《圣经》,教育信仰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宗教信仰的人。进入到中世纪,宗教信仰的组织——教会成为封建主阶级内部的统治力量,教会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上取得垄断地位,大力建立教会学校,宣扬宗教神学,开创经院哲学等。无论是欧洲的教会学校还是阿拉伯人的清真寺教育,教育信仰与宗教信仰都是合二为一的。
四、教育信仰与政治信仰、道德信仰概念辨析
教育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都属于世俗性的信仰,要想透彻地理解教育信仰,还必须把握它与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的关系。当然,它们都是属于信仰的范畴,有着信仰共同的构成:信仰主体、客体与信仰方式,还有着信仰的一般特征。但实际上,它们三者既有区别又相互交错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口].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2]叶文梓.论教师的教育信仰[J].浙江社会科学,2004,(2).
[3]张璇,高伟.论教师的教育信仰[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4]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刘建军.守望信仰大学出版社,2012.刘建军.信仰追问出版社,20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管慧 EmpowermenteducationanditsapplicationinhealtheducationGuanHui 摘要:从赋能教育的概念、起源、发展形式以及在医学健康教育应用中的...
2020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到800亿件,随着快递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一些潜在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造成客户满意度下降。本...
少儿的身体具有极大可塑性,通过良好的体育活动训练,能够使其达到相应的锻炼目的,促进生长发育。艺术体操启蒙训练对...
夏惠贤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教育公平与教育分流制度是共存于现代教育中看似矛盾的两个事物。基于...
季晔JIYe(洛阳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洛阳471023) 摘要:通过对德国职业学校和应用技术大学的访问与实践,探讨其符合市场...
方长春风笑天 提要:社会出身对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受制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情境。在中国最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